最新民事诉讼 相关知识
2021-11-29 133 人看过[民事诉讼] 借条、欠条,哪个“效力”大?
实践中,人们(包括司法工作者)对借条、欠条的某些方面理解上常常有困惑,比如:借条、欠条,哪个“效力”大? 先来简单的谈谈它们之间的关系:借条、欠条,两者都是某种手续、凭证,都是证据,这点自然是相同之处,只不过一个是证明借款关系,另一个是证明欠款关系。从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角度讲,两者是共通的,可以把两者通俗的理解作种属关系,欠条是属概念、是大概念,借条是种概念、是
2021-11-29 125 人看过[民事诉讼] 借尸还魂催款兵法(十八)
借尸还魂是一条成语,是比喻已经消亡或没落了的势力或思想等,借托别的名义重新出现。作为催款后法,它是借助看似无用的东西发挥作用,从而追回欠款。 借尸还魂兵法古已有之,它的古文解语是:“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才,求借。 借尸还魂催款兵法就是指把某些看似无力还债的债务人的企业,可以通过申请法院要求其破产的办法,通过破产清偿得到欠款。 使用借尸还魂催款法,通
2021-11-29 118 人看过[民事诉讼] 借刀杀人催款兵法(二)
借刀杀人这一兵法的古文解语是:“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意思是说:在敌方的情况已经明朗,而盟友的态度还不稳定时,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这一兵法是按照《易经》损卦中关于“损上益下”的道理推演出来的。 这一兵法的关键在于一个“借”字,也就是说要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 借刀杀人这一兵法应用于催款活动中,关键亦在借助及
2021-11-29 121 人看过[民事诉讼] 侵犯肖像权怎么赔偿?
侵犯肖像权怎么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我国的侵害肖像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是民事责任方式。该民事责任方式包括停止侵害、
2021-11-29 125 人看过[民事诉讼]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能否主张被抚养人生活费
【案情】 原告董某与被告余某均系河南省西峡县人,被告雇佣原告为其开车。2010年8月初,原告驾驶被告所有的豫R19831货车从西峡县往辽宁省抚顺市拉货,8月10日上午在辽宁省境内装货过程中,车辆因陷入路基外无法行驶,原告找其他机动车拖拉施救。施救中,原告用钢丝绳和软带相接两个车辆,并用手扶住钢丝绳。在拖车用力拖拉时,钢丝绳和软带相连处夹住原告左手手指,致其手
2021-11-29 132 人看过[民事诉讼] 侵害肖像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根据《民法通则》第100条的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根据《民通解释》第139条的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应当认定为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2021-11-29 123 人看过[民事诉讼] 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案..
每件50元至100元;有争议金额的按财产案件收费标准交纳。
2021-11-29 134 人看过[民事诉讼]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
1.侮辱行为 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语言、文字、漫画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的表现形式有:(1)以口头语言或动作(非暴力)侮辱他人。(2)以暴力的方式侮辱他人。(3)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侮辱他人。 2.诽谤行为诽谤,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所谓“故意”,是指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人明知所散布的事实是虚构的
2021-11-29 131 人看过[民事诉讼]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的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关于侵害名誉权的具体行为,根据《民法解释》第140条的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的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公布
法律资讯
提问
08-16 10:26:24
姚格丽提问
07-22 06:50:30
李国涛提问
09-21 14:16:11
提问
06-15 16:56:30
王律师,我现在因销售伪劣产品在取保候审阶段,我想咨询你一些问题,我加您微信了,您能通过一下吗,还有请您作为辩护人费用是怎么收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