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快速咨询
全国专业无罪辩护刑事律师服务平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知识 > 诉讼常识 > 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意义,学习民事诉讼流程,熟悉民事诉讼时效相关规定,到无罪辩护网民事诉讼专栏。

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民事诉讼 相关知识

  • 2021-11-29 133 人看过[民事诉讼] 借条、欠条,哪个“效力”大?

    实践中,人们(包括司法工作者)对借条、欠条的某些方面理解上常常有困惑,比如:借条、欠条,哪个“效力”大? 先来简单的谈谈它们之间的关系:借条、欠条,两者都是某种手续、凭证,都是证据,这点自然是相同之处,只不过一个是证明借款关系,另一个是证明欠款关系。从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角度讲,两者是共通的,可以把两者通俗的理解作种属关系,欠条是属概念、是大概念,借条是种概念、是

  • 2021-11-29 125 人看过[民事诉讼] 借尸还魂催款兵法(十八)

    借尸还魂是一条成语,是比喻已经消亡或没落了的势力或思想等,借托别的名义重新出现。作为催款后法,它是借助看似无用的东西发挥作用,从而追回欠款。 借尸还魂兵法古已有之,它的古文解语是:“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才,求借。 借尸还魂催款兵法就是指把某些看似无力还债的债务人的企业,可以通过申请法院要求其破产的办法,通过破产清偿得到欠款。 使用借尸还魂催款法,通

  • 2021-11-29 118 人看过[民事诉讼] 借刀杀人催款兵法(二)

    借刀杀人这一兵法的古文解语是:“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意思是说:在敌方的情况已经明朗,而盟友的态度还不稳定时,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这一兵法是按照《易经》损卦中关于“损上益下”的道理推演出来的。 这一兵法的关键在于一个“借”字,也就是说要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 借刀杀人这一兵法应用于催款活动中,关键亦在借助及

  • 2021-11-29 129 人看过[民事诉讼] 保全证据

    证据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起诉前或在对证据进行调查前,依据申请人的申请或当事人的请求,以及依职权对可能灭失或今后难以取得的证据加以固定和保护的制度。 证据保全措施,一般是法院根据申请人申请采取的。但在法院认为必要时,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主动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申请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人,一般是当事人,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是利害关系人。

  • 2021-11-29 121 人看过[民事诉讼] 侵犯肖像权怎么赔偿?

    侵犯肖像权怎么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我国的侵害肖像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是民事责任方式。该民事责任方式包括停止侵害、

  • 2021-11-29 125 人看过[民事诉讼]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能否主张被抚养人生活费

    【案情】   原告董某与被告余某均系河南省西峡县人,被告雇佣原告为其开车。2010年8月初,原告驾驶被告所有的豫R19831货车从西峡县往辽宁省抚顺市拉货,8月10日上午在辽宁省境内装货过程中,车辆因陷入路基外无法行驶,原告找其他机动车拖拉施救。施救中,原告用钢丝绳和软带相接两个车辆,并用手扶住钢丝绳。在拖车用力拖拉时,钢丝绳和软带相连处夹住原告左手手指,致其手

  • 2021-11-29 132 人看过[民事诉讼] 侵害肖像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根据《民法通则》第100条的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根据《民通解释》第139条的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应当认定为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 2021-11-29 123 人看过[民事诉讼] 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案..

    每件50元至100元;有争议金额的按财产案件收费标准交纳。

  • 2021-11-29 134 人看过[民事诉讼]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

    1.侮辱行为   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语言、文字、漫画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的表现形式有:(1)以口头语言或动作(非暴力)侮辱他人。(2)以暴力的方式侮辱他人。(3)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侮辱他人。   2.诽谤行为诽谤,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所谓“故意”,是指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人明知所散布的事实是虚构的

  • 2021-11-29 131 人看过[民事诉讼]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根据《民法通则》第101条的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关于侵害名誉权的具体行为,根据《民法解释》第140条的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的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

热门文章
推荐律师
  • 优秀刑辩律师

    杨树英 律师

    金融犯罪,刑事上诉,附带民事

    15632514568

  • 优秀刑辩律师

    黄书海 律师

    经济犯罪,金融犯罪,附带民事

    17710921395

  • 优秀刑辩律师

    张淑锋 律师

    经济犯罪,知识产权犯罪,附带民事

    15810764225

更多最新咨询
Copyright 2020 无罪辩护 京ICP备160524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