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0-11-13 00:38:38 浏览:1024
治安管理处罚法全文释义,第八十四条【询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基本要求】
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的,被询问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更正。被询问人确认笔录无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询问的人民警察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
被询问人要求就被询问事项自行提供书面材料的,应当准许;必要时,人民警察也可以要求被询问人自行书写。
询问不满十六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条文释义】询问笔录,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进行询问查证活动中,依法制作的如实记载调查人员提问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陈述和辩解的文书。它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经过核实的询问笔录,是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之一。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仅原则规定了“讯问应当作出笔录;被讯问人经核对认为无误后,应当在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讯问人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该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起来既不规范也不统一。鉴于此,本条对询问笔录的制作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并规定询问不满16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本条共分三款。本条第一款是关于询问笔录应经被询问人核对和签名、盖章的规定。根据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询问结束后,询问的人民警察应当将笔录交给被询问人核对。如果被询问人没有阅读能力的,人民警察应当如实向其宣读。被询问人经核对后,认为笔录不全面、有遗漏或者有差错的,被询问人有权提出补充或者更正。被询问人经核对确认笔录没有错误后,应当在笔录的每页签名或者盖章,询问的人民警察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被询问人没有阅读能力的,是指被询问人不识字,不能阅读的。当然,为了保护被询问人的合法权益,对被询问人因客观原因无法阅读或者不便阅读的,如因高度近视在斗殴中眼镜被损坏而无法阅读的,人民警察也应当如实向其宣读。所谓如实宣读,是指按照询问笔录载明的全部内容向被询问人宣读,不得增加或者删节。
本条第二款是关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自行提供陈述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询问笔录都是由询问的人民警察制作的,但是,如果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请求就询问事项自行提供书面材料的,询问的人民警察应当准许,不得以任何理由或者借口拒绝、阻挠。同时,询问的人民警察认为有必要时,也可以要求被询问人就询问事项自行书写。如果被询问人拒绝的,询问的人民警察不能强迫。结合执法实践,“必要时”,主要指以下几种情况:①被询问人由于生理或者语言方面的原因,难以表述或者表述不清,询问的人民警察难以准确记录的。如被询问人口吃、口齿不清,或者口音浓重、方言难懂等。这种情况下,如果被询问人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且愿意配合调查工作的,让其自行书写,则更能准确表达被询问人的真实意思和案件真实情况。②因调查案件的需要,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书面陈述中能够发现案件线索,如需要作笔迹鉴定等。③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陈述中涉及高科技等领域的特殊问题,询问的人民警察难以准确记录相关专业术语的。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提供书面材料的,询问人员应当责令被询问人在书面陈述的末页上签名、盖章或者捺指印,书面陈述中有涂改的,应当要求被询问人在涂改处盖章或者捺指印。
本条第三款是关于询问不满16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的规定。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在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与成年人存在较大差别,其在法律上尚属于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在行使权利方面也受到一些限制。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了特殊的司法保护。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在办理治安案件时,同样有必要对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护。因此,本款明确规定,询问不满16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这是公安机关的义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或者借口不作为。但是,如果经多方查找,确实无法找到、通知到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或者公安机关履行了通知义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拒绝到场的,办理案件的人民警察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是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