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4-09-06 06:25:35 浏览:66
近日,甘肃省平凉市公安局网安大队侦破一起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炮制虚假不实信息的案件。警方通过对“今晨甘肃一火车撞上修路工人致9人死亡”的虚假文章调查后,发现犯罪嫌疑人通过人工智能软件将搜集到的新闻要素修改编辑后,使用某软件上传至其购买的百家号上非法获利(据每日甘肃网5月8日报道)。
“某地取消机动车尾号限行”“这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再次发现新物种!”如今,在社交媒体爆炸式信息冲击下,花样百变的新发现总是能突出重围,博取眼球,然而这些或令人震惊或喜出望外的“新闻”,却有不少是虚晃一枪。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AI造假之风却愈演愈烈。AI“一键换脸”,一位无关人士可以变成当事人,AI“视频合成”,事故现场无中生有。这些不法分子通过AI伪造假新闻、假人物、假现场,冠以突发新闻、科普内容等名号在互联网广泛传播,吸睛牟利,不仅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更扰乱网络传播秩序,让“眼见不再为实”的当下,掀起更大的社会信任恐慌。
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虚假新闻信息。转载基于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发布的新闻信息的,应当依法转载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发布的新闻信息。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换脸、换声等AI造假乱象小到恶意抹黑他人名誉,大至编造灾害信息制造社会恐慌,不仅大大增加科普辟谣的难度,更动摇了新闻真实性根基,容易引发舆情危机,影响政府公信力。一旦这些假新闻被大量传播浏览,造成网上公共秩序严重混乱,还会触犯我国刑法,涉嫌寻衅滋事罪,可谓是后患无穷。
治理AI造假乱象,首先必须厘清AI技术应用的底线和红线,绝不能纵容不法分子利用其侵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其次,AI技术的提供者必须守土有责,从技术源头上加强数据和算法管理,强化对合成技术使用者真实身份信息的认证和核查,避免不法者滥用技术牟利,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发现违法乱象,依法依规严惩。
另外,社交媒体、网站等内容发布平台要保持内容合规意识,加强对用户账号真实信息的核查,杜绝“僵尸号”账号买卖。加大用户内容巡查监管频次,提高检测伪造行为的技术水平,及时甄别违法违规合成内容,避免给虚假信息引流,造成更大的传谣风险。
AI深度合成技术在数字仿真、沉浸式拟真等创新场景应用前景广阔,理应成为内容生产的好帮手,而非假新闻的策源地,更不是违法犯罪的推手。从AI造假乱象中应该看到,我们在享受技术高速迭代红利的同时,应该有更加深刻的伦理道德考量,不让AI成为乌龙事件和反转新闻的制造机,守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是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应有之责。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