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4-07-30 06:25:37 浏览:86
让人民群众在法律文书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律文书是法律人的名片
王勇
□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强烈期盼,必须不断擦亮法律文书这一金字招牌,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的勇毅,不断提升法律文书写作水平,在办案中实现天理、国法、人情的有机统一,让人民群众能够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最高人民检察院应勇检察长指出,“要让人民群众真正、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检察官需要反思的是,一个案件实体无误,程序公正,如何让群众“感受到”公正?这就需要一个具体的载体。法律文书就是人民群众能感受到公正的最重要、最直观载体。
法律人的办案过程和结论,都是以文书呈现的。法律文书质量的高下,直接折射着法律人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也折射出业务水平与司法能力,是法律人最生动的名片。试想,如果一份法律文书错误百出,前后矛盾,缺乏统一的格式和制作标准,社会公众如何对办案检察官产生信赖,如何相信检察官有能力、有责任心去公正合理地处理每一个司法案件?作为检察履职最重要的呈现方式,法律文书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自古以来,我国就高度重视文书写作。宋元以来,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正所谓:“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刀笔吏”这个称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贬义色彩,但足以说明文书之重要。光绪十一年(1885年),晚清名臣刘秉璋担任浙江巡抚的时候,遇到一起命案。一平素老实巴交的渔民为了替自己的生母报仇砍死了其父小妾,其乡邻联名向巡抚衙门求情,刘秉璋有心救他,但无奈杀人事实俱在,不好转圜。其幕中师爷将呈报给刑部的文书中“情有可原,罪无可赦”改为“罪无可赦,情有可原”。一字不变,顺序略调,意思陡转。果然,刑部复核文书下来,该渔民死里逃生。该案是体现法律文书重要性的一个生动写照。所以,我们的笔下有财产万千,人命关天;有是非曲直,毁誉忠奸。每一份法律文书都关系到当事人的财产、自由甚至人生。如果不能认真对待,甚至敷衍了事,就可能对当事人的利益格局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导致案件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做好法律文书撰写工作,不仅是法律人的名片和口碑,更是责任心、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法律文书是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的直接载体
提升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感受度、接纳度、认可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这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众所周知,司法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封闭性的特征,难以被充分感知。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对司法案件的认知大多停留在结论层面,他们对检察机关的办案过程了解不多。
因此,检察机关对于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法律文书加以呈现的。法律文书的写作水平如何,深刻影响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直观感受,更影响其对司法产品的态度。一份错字频出、格式错误甚至错漏百出的法律文书,即使结论正确,也难以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而一份格式规范、说理透彻、逻辑清晰的法律文书,“公平正义”就会如同水印一般,成为这份法律文书甚至办案机关的鲜明底色。
以起诉书为例,其作为检察机关最具代表性的对外文书,是社会公众认知检察工作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办案质效与司法公信力。不少刑事案件社会关注度高,复杂敏感,稍有不慎便容易陷入舆论旋涡与风暴之中。这就要求起诉书的制作,必须坚持全面和规范的要求。办案人必须秉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审慎态度。一是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避免语病、歧义的出现,确保表述精准无误;二是全面准确归纳事实,不要让人留下疑问,更不要遗漏量刑情节,特别是酌定量刑情节;三是要在理性、中立、全面、准确的基础上,体现司法机关的价值导向,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唯有如此,方能凸显起诉书作为法律文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是社会各界“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充分体现。
法律文书是提升业务能力的最佳途径
检察机关是政治性极强的业务机关,也是业务性极强的政治机关。在提升政治站位的同时,不断优化业务能力,是强化检察机关建设的应有之义。如何提升检察机关的业务水平呢?仅仅依靠学习培训、专家讲座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日常办案中反复训练,采取更加具体和操作性强的抓手。法律文书便是最重要的抓手。这是因为,法律文书的写作本身就是对证据、事实、法律适用进行梳理、总结、反思、提升的最重要的过程。不断地对法律文书进行锤炼,自然对证据、事实和法律适用的思考会愈加深入,能力也会不断攀升。
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背后有情有义。要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义正辞严讲清“法理”,又要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让当事人胜败皆明、心服口服。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用心尽力写好每一份法律文书。在认真撰写法律文书的过程中,全面加强释法说理,自然就能系统完成对案件的分析梳理,业务能力的提升就会水到渠成。反之,如果我们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性,陷入“等、靠、要”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仅仅依靠别人的灌输、指导、帮助,自身的业务能力势必在原地踏步,难以获得本质上的提升。唯有将疑难复杂问题吃准摸透,并通过不断地推敲、修改、完善法律文书,努力讲清楚法理、事理、情理,让社会各界看得懂,业务能力方能实现质的飞跃,从一个高峰走向更高的高峰。
笔者在苏州市检察院工作期间,曾与同事撰写完成《起诉书制作规范指引》,针对起诉书中的七大部分,即首部、被告人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审查过程、案件事实、证据、起诉要求和根据、其他事项,分别制定了详细可行的指引,力求全面提升检察人员的文书撰写能力、案件审查能力、精准量刑能力、庭审应对能力。以该指引推广为契机,苏州市两级检察机关迅速掀起了法律文书练兵提升的热潮,通过持续不断开展案件评查、文书评选、撰写指导等系列活动,全体办案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整体的刑事检察办案质效也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法律文书是培养责任意识的有力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责任意识和担当作为是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殷殷期盼,更是检察事业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法律文书尤其是对外法律文书是检察机关的门面担当,人民群众主要通过这些文书感受办案人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
但是,检察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法律文书就存在问题:如有的连常识表述都存在偏差;有的错别字和语病频出,文字不通畅;等等。凡此种种,均是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的具体体现。有鉴于此,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借助“外脑”阅评,每个季度开展法律文书评查活动。打开院门搞评查,以人民群众的视角来对文书提出建议和意见——邀请来自不同行业的评委对院法律文书进行“全面体检”,倒逼办案人员养成规范认真的职业习惯,减少乃至杜绝文书中的低级错误。与此同时,也不断推进外部评查和内部评查相结合,让被评查出问题的办案人进行检视反思,强化办案人的责任意识,使之成为履职办案的“肌肉记忆”和“思想自觉”。
在实践中,提高文书质量有时必须采用传统的“笨办法”,我们都要多看、多读、多校对,唯有如此,才能减少错误直至无误。责任意识的提升永无止境,唯有不断修炼、久久为功,方能达到“文经我手无差错”的理想境界。
法律文书是保障办案质量的基础
办案质量是检察机关工作的生命线。切实提升办案质量,是检察机关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办案质量并非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可感知的。案件质量的保障,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办案人的责任和个案治理的层面,必须配套一系列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实现系统治理。法律文书,就是保障整个办案系统质量的基础。
对于法律文书而言,其撰写与制作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要求。一方面,法律文书的撰写应当遵循叙述性原则。作为司法程序的重要环节,检察履职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避免出现先入为主的倾向。无论是刑事案件的办理,抑或是民事、行政监督目的的实现,首先需要做的,便是查明案件事实、还原事实本初面目。因此,在相关法律文书中,应当把事实讲清楚、讲明白,全面完整展现事实面貌。在认真归纳事实、运用证据的过程中,自然就能把案件的要件和情节充分展现出来。如果法律文书求快、求简,不能全面呈现事实,必然会忽略很多需要被法律评价的细节,导致案件质量瑕疵甚至错案。
另一方面,法律文书应当坚持详略得当的原则。清朝著名师爷汪辉祖在《佐治药言》中曾指出,“情节之无与罪名者,人证之无关出入者,皆宜详审节删。多一情节,则多一疑窦,多一人证,则多一拖累,何可不慎。”案件的事实和分析归纳,必须突出重点,做到轻轻重重,如此方能不被细节所困,实现“一览众山小”的效果。对于事实的提炼,应当受到规范性目的的调整和限缩。法律文书应当突出的是具有规范意义的事实,即影响案件走向和法律定性的事实。在刑事案件中,应当围绕构成要件、量刑情节来进行书写,删去不影响定罪和量刑的铺垫和枝蔓,使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关键信息。
法律文书是办案理念、办案思维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的检察官应当扮演“炒菜者”而非“端菜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有效跳出就案办案、机械办案的窠臼,不断从案件中反思总结、提升自我、臻于至善。作为检察履职的重要载体,法律文书集中体现了检察人员的办案理念、办案思维等。对于一个案件而言,检察机关的履职过程、法律适用意见、最终处理结果等等,均蕴含其中。毫不夸张地说,法律文书构建了检察履职的丰富宝藏。法律文书中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的价值和立场,代表了检察人员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对事实的立场,体现了他的价值观。
古语云,学无止境,业精于勤。法律文书的写作,亦是如此。检察人员履职过程可能会受到自身知识水平、办案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工作经历相对匮乏的年轻干警而言,多年之后再度回首自己工作初期书写的法律文书,难免会感到青涩与稚嫩。但是如果能够将这些法律文书作为自身的一面镜子,不断地反思总结,积极汲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自身的成长必将驶入飞速前进的快车道。
进一步而言,新时代对检察官的要求当然包含案件的高质量办理,但并非局限于此。从案件出发,提炼办案规则、实现类案治理,也是应有之义。以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为例,该院以提升法律文书质量专项活动为契机,鼓励广大检察人员积极撰写办案指引,将个案办理过程中折射出的普遍问题找出来,积极向疑难复杂法律问题进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实现法律文书价值的最大化。目前,已推出各领域办案指引17期,在打磨每一份法律文书中实现总结提升,推动个案办理向类案治理不断深化。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法律人不应缺席,也不能缺席。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强烈期盼,我们必须不断擦亮法律文书这一金字招牌,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的勇毅,不断提升法律文书写作水平,在办案中实现天理、国法、人情的有机统一,让人民群众能够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作者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