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4-07-16 06:25:40 浏览:119
如何正确界定收赃者的“主观明知”
岳启杰 陈立(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检察院)
刑法第312条规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伴随着盗窃、抢劫等上游犯罪多发易发,作为
下游犯罪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亦随之高发,不仅严重侵犯了群众的财产权益,还扰乱了正常交易秩序。司法实践中,该类犯罪中交易双方往往心照不宣,特别是在一对一交易的情况下,在趋利避害本能的驱使
下,销赃者往往不会主动说明提供的物品是赃物,而收赃者多数也拒不承认“明知”是赃物。在此情形下,如何正确界定收赃者的主观明知,颇有难度,也是司法办案人员面临的难点和困惑。
关于明知的理解。根据刑法第312条罪状表述,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所得收益罪主观方面必须是明知。如果不能认定行为人主观明知,即使其实施了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等相应行为,亦不构成该罪。需要注意的是,对明知内容的要求不能过于苛刻,否则不利于打击该类犯罪和保护群众财产。只要犯罪嫌疑人认识到行为对象可能是赃物即可,无需认识到是何种犯罪所得,有何价值。
明知的审查认定可分为犯罪嫌疑人自认明知和推定明知两种情形。自认明知,是指犯罪嫌疑人口供中明确供述其知道是从事何种犯罪,对犯罪意图、行为对象等有清楚认识。在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也没有其他直接指向其主观明知的情况下,司法实践中采取推定明知的方法解决主观明知认定难的问题。推定明知的运用,是根据已知案件事实,运用逻辑推理、经验法则以及社会常识,综合研判得出行为人明知的结论。关于推定
明知的运用,须结合具体案情的不同情形全面分析判断,不能一概而论。
犯罪对象为机动车的,可以直接依据司法解释关于“明知”规定予以认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第17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视为应当知道,但有证据证明属被蒙骗的除外:在非法的机动车交易场所和销售单位购买的;机动车证件手续不全或者明显违反规定的;机动车发动机号或者车架号有更改痕迹,没有合法证明的;以明显低
于市场价格购买机动车的。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涉及的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行为人
主观上属于“明知”:一是没有合法有效的来历凭证;二是发动机号、车辆识别代号有明显更改痕迹,没有合法证明的。对于犯罪对象是机动车的,可以依据上述司法解释之规定,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予以审查判断
分析。
犯罪对象系非机动车的物品,则从以下方面综合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明知:
一、从交易的时间看一般而言,对“明知”认识的程度,夜间收购大于白天收购。在深更半夜收购,尽管行为人矢口否认不知是赃物,也可以推定其主观上对赃物性质认定度是较高的。如长期从事废品回收业务的从业者,在凌晨2点收购
他人二手电视机,也不问卖主身份和物品来历,直接予以收购可以反映出主观明知的认知程度。
从交易的地点看。如查明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地点是在隐秘的地点、偏远地点,交易地点反常,具有隐蔽性,可以认定为明知是赃物。如按照交易习惯,往往是车主开车前往加油站进行加油,而行为人却在路边收购简易大塑料桶装汽油,有违正常交易习惯。
二、从交易的价格看盗窃、抢劫他人财物后,为了尽快脱手,往往以低于同类物品的市场价格销赃。如果行为人无正当理由,收受物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就可作为判断行为人明知赃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从交易的物品看正常商品交易情况下,出卖方往往会提供正规的发票、配套的说明书等,物品保管较好。通过查看赃物是否有被盗的撬痕、涂改痕迹,有无正规发票交易手续等,可以作为考量行为人是否明知的因素。
四、从销赃者的从业经历看正规合法的销售方具有合法营业资质,如没有资质的从业者,销售大量烟酒等行政许可经营的物品,可以作为判断行为人明知赃物的因素。对于明知卖方曾因盗窃被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过,仍收购其物品的,结合案
件的其他证据,可以推定其主观明知。
五、从赃物的使用情况看正规的商品交易,买方往往会公开合法地使用,不会遮遮掩掩;而赃物的后期使用,买方由于心虚,不会公开使用,往往选择在偏远区域或夜间等不易被发现的时候使用。如行为人收购一辆摩托车后,及时将该车辆
转移到异地偏远山区,供亲友使用,可以推断其主观明知。
还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推定明知只有在没有直接证据加以证明是明知的情况下才可运用,不宜无限扩大适用,更不得以推定方法代替调查取证。另一方面,推定明知的运用过程中,要注重行为人的反证和辩解,审查其反证成立或辩解合理,就不应推定其主观明知。
载《检察日报》2019.9.10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