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快速咨询
全国专业无罪辩护刑事律师服务平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资讯 >刑事案例>全文

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单位责任人员在实施单位犯罪的同时,其个人又犯与单位犯罪相同之罪的,应数罪并罚

发布时间:2020-11-13 01:30:28 浏览:327

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单位责任人员在实施单位犯罪的同时,其个人又犯与单位犯罪相同之罪的,应数罪并罚

 

一、基本案情

 

某某市检察院以张某、高某、汪某某、周某某、华某、黄某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张及其辩护人提出,指控张与高、华构成共同犯罪,且系主犯的证据不足;张有重大立功,且归案后主动交代犯罪事实,积极退赃,请求对其减轻处罚。

 

高及其辩护人提出,海关关税部门鉴定偷逃应缴税额的计价办法不规范;高有自首情节,请求对其从轻、减轻处罚。

 

汪及其辩护人提出,汪为从犯;归案后有悔罪表现,请求对其从轻处罚。

周及其辩护人提出,指控周个人犯罪的事实不清。

 

华对起诉指控的事实无异议。其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为,认定华系个人犯罪的定性不当;华系从犯,请求对其减轻处罚。

 

黄及其辩护人提出,对偷逃税额的计算不准;黄认罪态度好,请求对其从轻处罚。

 

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

 

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单位责任人员在实施单位犯罪的同时,其个人又犯与单位犯罪相同之罪的,应数罪并罚,1999年10月至2002年7月,张、高、汪、周、华、黄在进口冻品业务过程中,分别结伙,由张等人确定报关价格,采用制作、利用虚假外贸合同、发票等单证、低价报关的方法,偷逃应缴税额。具体事实如下:

 

1.2000年4月至8月,某某公司代理进口周某某的14票货,由高某确定报关价格,周某某制作并提供虚假报关发票,某某公司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473607.73元。

 

2.2002年2月至6月,某某公司以某某公司代理进口黄某联系的20票货。由高某确定报关价格,黄提供虚假的SAMEX公司发票、合同,某某公司偷逃应缴税额计535012.37元,其中SAMEX公司参与偷逃应缴税额计161827.16元。

 

3.2001年8月至2002年7月,某某公司代理进口林某某的27票货,由被告高某确定报关价格,外商提供虚假的发票、合同,某某公司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62052.73元。

 

4.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某某公司代理进口胡某某的25票货,由被告高某确定报关价格,某某某某公司提供虚假的发票、合同,某某公司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589963.80元。

 

5.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某某公司代理进口林某某的2票货,由被告人高某确定报关价格,香港某某某某有限公司提供虚假的发票、合同,某某公司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16314.26元。

 

6.2001年1月至12月,被告人张某、汪某某在经营某某公司期间,以某某市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某公司”)的名义分别代理进口陈某某、林某某的70票货,由汪某某制作虚假的发票、合同,张某确定报关价格,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2200980.77元。

 

7.2002年1月至6月,被告人张某私自决定以某某公司的名义代理被告人黄某进口SAMEX公司的11票货,代理被告人高某、华某进口林某某的27票货,进口许某某、林某某的42票货,由张某确定报关价格,黄某和外商提供虚假发票,张某将其中8票货的虚假发票上的报价改低,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1435063.93元,归其个人所有。

 

8.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被告人张某私自决定以某某公司的名义代理被告人高某、华某进口林某某的33票货,许某某、林某某的30票货,由张某、高某确定报关价格,外商据此提供虚假的发票、合同,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1545224.22元,归其个人所有。

 

9.2000年11月,被告人张某私自决定以某某公司的名义代理进口陈某某的3票货,张某将外商提供的发票上的价格改低,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45380.39元。

 

10.2000年8月至2001年12月,被告人张某私自决定以某某公司名义代理进口被告人周某某的16票货,由张某确定报关价格,周某某制作并提供虚假的发票,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945075.41元。

 

2002年7月3日至22日,被告人张某、华某、黄某、汪某某、周某某分别被某某海关抓获归案;同年7月25日,被告人高某到某某海关自动投案。

 

某某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张某、高某、周某某、汪某某、华某、黄某为个人和单位牟取非法利益,违反海关法规,采用低价报关的方法,偷逃应缴税额。其中第6起事实系某某公司走私,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2200980.77元,情节严重,被告人张某作为某某公司直接负责人已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此外,第7—10起事实系被告人张某单独或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走私,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3970743.95元,其行为已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且系共同犯罪。被告人张某在与被告人高某、华某的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被告人张某有立功表现,依法可从轻、减轻处罚,其归案后能主动交代犯罪事实,积极退赃,可对其酌情从轻处罚。其中第1--5起事实系某某公司单独或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走私,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1676950.89元,情节严重,被告人高某作为某某公司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已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且系共同犯罪。此外,被告人高某与被告人张某、华某共同走私、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2519887元,其行为已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且系共同犯罪。其中被告人高某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被告人高某系自首,归案后能主动交代犯罪事实,依法可从轻处罚。某某公司走私,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2200980.77元,情节严重,被告人汪某某作为某某公司直接负责人已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被告人汪某某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协助侦查机关收集本案证据,确有悔罪表现,可对其酌情从轻处罚。被告人周某某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共同走私,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1418683.14元,其行为已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且系共同犯罪。被告人华某与被告人张某、高某共同走私,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2519887元,其行为已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且系共同犯罪。其中被告人华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依法可减轻处罚。其归案后认罪态度好,确有悔罪表现,可对其酌情从轻处罚。SAMEX公司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共同走私,偷逃应缴税额计人民币718591.06元,被告人黄某作为SAMEX公司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已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且系共同犯罪。被告人张某、高某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共同实施走私犯罪,应当处以刑罚;其作为单位走私的直接负责人亦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故对其应实行数罪并罚。为维护海关的监管秩序,惩治犯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款、第三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六十七条、第六十九条第—款、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第二、三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1.被告人张某犯(单位)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970743.95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9,70743.95元。

 

2.被告人高某犯(单位)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519887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519887元。

 

3.被告人汪某某犯(单位)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4.被告人周某某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418683.14元。

 

5.被告人华某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

 

6.被告人黄某犯(单位)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

一审判决后,被告人张某、高某、周某某不服,分别提出上诉。

 

张某及其辩护人提出:1.第9、10笔是单位犯罪,不是个人犯罪;2.张某有重大立功情节,应减轻处罚。

 

高某及其辩护人提出:1.对其因单位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和个人犯走私普通货物罪被数罪并罚提出异议;2.有自首情节,原判未予考虑,量刑过重。

 

周某某及其辩护人提出周某某实施的走私行为应认定余鑫水产公司单位犯罪。

 

某某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有证据证明上诉人张某上交了部分利润给某某公司,但由于张某既有单位走私犯罪行为,又有个人走私犯罪行为,其为某某公司走私犯罪行为与上交某某公司的走私所得利润行为不具有及时性,无法一一对应,不能据此认为张某上交某某公司的利润仅是针对原审判决认定第6笔走私所得,因此仅仅凭借其有上交某某公司利润的行为不足以判断其行为性质是单位犯罪还是个人犯罪,还应从犯罪行为是否体现了单位意志等方面进行考量。另有证据证明作为某某公司负责人的汪某某对张某在第9、10事实中的行为予以认可,张某在这二笔事实中的行为体现了单位意志,故应认定上诉人张某实施第9、10笔犯罪的性质属某某公司单位犯罪,原审判决对该二笔事实的定性有误,应予以纠正;对上诉人高某、周某某、原审被告人华某、黄某、汪某某的定罪量刑并无不当,应予维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二)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款、第三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六十七条、第六十九条第一款、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第二、三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之规定,于2004年6月29日,判决如下:

 

1.维持某某省某某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宁刑初字第92号刑事判决对被告人高某、汪某某、周某某、华某、黄某的判决部分。

 

2.撤销某某省某某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宁刑初字第92号刑事判决对被告人张某的判决部分。

 

3.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张某犯(单位)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二年,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980288.15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980288.15元。

 

二、主要问题

 

在单位犯罪中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员,又以自然人身份实施了与单位犯罪所触罪名相同的犯罪,这种情况下,对行为人是否应当进行数罪并罚?

 

三、裁判理由

 

单位责任人员在实施单位犯罪的同时,其个人又犯与单位犯罪相同之罪的,应数罪并罚。

 

本案被告人张某、高某作为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对其单位所犯的(单位)走私普通货物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对其个人所犯的走私普通货物罪也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由于两罪罪名相同,对二被告人如何定罪量刑在本案审理中曾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对二被告人应定(单位)走私普通货物罪和走私普通货物罪两个罪,再进行并罚;另一种意见认为,对二被告人只定走私普通货物罪一罪从重处罚,并将单位犯罪偷逃应缴税额和二被告人在单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与地位,作为其中的量刑情节予以从重处罚。

 

我们认为,产生上述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刑法中的“罪数”划分标准没有区分清楚;二是对“数罪并罚”的基本原则没有正确把握。

 

1.被告人张某、高某在本案中的行为分别构成两个犯罪。

 

数罪并罚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罪数问题,即指同一行为人所犯之罪的数量问题,也就是说同一行为人的行为是构成—个罪,还是构成数个罪。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是构成一个罪,则不存在数罪并罚问题;如果是数个罪,才可能涉及数罪并罚。罪数问题,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刑法理论中的基本问题。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是构成—个罪还是构成数个罪,犯罪构成标准是我国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的通说标准。具体地说,行为人以—个或概括的犯罪故意或过失,实施一个行为或数个行为,符合一个犯罪构成的为一罪;以数个犯罪故意或过失,实施数个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为数罪。

 

本案被告人张某、高某的行为是构成一个罪还是数个罪,应根据犯罪构成标准来分析(因被告人高某与张某的犯罪行为雷同,以下仅以被告人张某的行为为例分析,同理可推论高某的行为)。首先,从犯罪行为个数看,被告人张某在本案中实施了多个走私普通货物的行为。其次,从张某实施这些犯罪行为的故意种类来看,基于为其所在的某某公司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故意,张某实施了第6起事实;基于为本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故意,张某实施了第7—10起事实。很显然,其实施的第6起事实与第7—10起事实中的犯罪故意明显不同。最后,从符合犯罪构成的个数来说,张某作为单位直接责任人员,为给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走私普通货物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项、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符合单位走私普通货物的犯罪构成要件,构成(单位)走私普通货物罪;其为给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单独或伙同他人走私普通货物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符合自然人走私普通货物的犯罪构成要件,构成的是(个人)走私普通货物罪。因此,张某、高某在本案中的行为构成两个犯罪。

 

2.被告人承担的单位犯罪罪名与其自然人犯罪罪名虽然相同,但不是同种犯罪,应当对其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人所犯的数罪分别定罪量刑以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执行的刑罚。数罪并罚一般是针对异种数罪而言的,对于同种数罪实行并罚则是例外。也就是对于异种数罪,必须实行并罚;对于同种数罪,一般不并罚,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并罚,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判决宣告后又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的同种漏罪是否实行数罪并罚问题的批复》中明确规定:“人民法院的判决宣告并已发生法律效力以后,刑罚还没有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不论新发现的罪与原判决的罪是否属于同种罪,都应当依照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由于本案被告人张某、高某的行为触犯了两个相同的罪名,对二被告人是否应当数罪并罚,需要区分这两个犯罪是属于同种数罪,还是异种数罪。

 

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单位责任人员在实施单位犯罪的同时,其个人又犯与单位犯罪相同之罪的,应数罪并罚,在我国刑法中,对于单位和自然人,如果犯同种罪的,由于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与侵犯的直接客体相同,只是主体不同,立法并没有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而对此设定不同的罪名,因此,单位犯罪与其相应的自然人犯同种罪的罪名相同,但这并不等于单位实施与自然人实施罪名相同的犯罪二者就是同种犯罪,因为二者的犯罪构成显然不同:(1)主体不同。单位犯罪主体是单位这个法律“拟制人”;而自然人犯罪主体就是自然人本身。(2)主观要件不同。单位犯罪要求犯罪行为体现的是单位意志,其犯罪目的一般是为实现单位利益;而自然人犯罪的主观方面则是体现自然人本人的意志,追求个人利益或其他目的的实现。(3)客观要件不同。单位犯罪带来的非法利益通常归单位所得(当然,各行为人可能因其在单位犯罪得到利益,但那只是在单位获得利益后再次分配问题);而自然人犯罪所得利益归个人所得。在一些具体罪名中,有的还因主体不同,刑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对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具体定罪标准要求以及量刑幅度都有不同要求。如走私普通货物罪中,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的规定,自然人的定罪标准是偷逃应缴税额在5万元以上,而单位的定罪标准则在25万元以上。

 

由此可见,本案张某、高某分别作为各自所在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实施了(单位)走私普通货物罪,此外还以自然人身份独立实施了走私普通货物罪,虽然这两种犯罪罪名相同,但二者的犯罪构成具有本质的不同,显然属于两种犯罪,因此,这种情况应属于异种数罪,应当适用刑法第69条的规定进行数罪并罚。

 

(执笔:最高法刑一庭 任宪成 董超 某某中院刑二庭黄胜齐 审编:最高法刑一庭 周峰)

分类: 法律资讯 刑事案例

热门文章
律师推荐
  • 优秀刑辩律师

    杨树英 律师

    金融犯罪,刑事上诉,附带民事

    15632514568

  • 优秀刑辩律师

    黄书海 律师

    经济犯罪,金融犯罪,附带民事

    17710921395

  • 优秀刑辩律师

    张淑锋 律师

    经济犯罪,知识产权犯罪,附带民事

    15810764225

  • 优秀刑辩律师

    赵明赫 律师

    附带民事,取保候审,经济犯罪

    18611909496

  • 优秀刑辩律师

    陈亮 律师

    经济犯罪,金融犯罪,企业家犯罪

    13659813752

Copyright 2020 无罪辩护 京ICP备16052496号-1
 
wuzu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