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0-11-13 01:29:44 浏览:227
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售假公司”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邱某某,男,1981年6月8日出生,农民。因涉嫌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于2009年10月19日被逮捕。
被告人邱某生,男,1976年6月16日出生,农民。因涉嫌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于2009年10月19日被逮捕。
某某市某某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邱某某、邱某生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向某某市某某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某某市某某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
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售假公司”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被告人邱某某、邱某生于2009年3月至9月,租用某某市某某区宝岗大道268号某某大厦902、903、1815室作为某某技术有限公司、某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场所。被告人邱某某担任某某技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某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被告人邱某生担任某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负责采购。二被告人以上述二公司的名义,通过互联网招聘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销售业务员,在互联网上设立LV、GUCCI商品销售网站,通过互联网向外国客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LV、GUCCI商品,并通过易智付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第三方支付平台、西联汇款的方式收取货款,至案发时止销售金额共计人民币(以下币种均为人民币)1923825.96元。同年9月16日,某某市公安局某某区分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和某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珠分局根据LV商标代理人的举报,对上址进行联合执法检查时将被告人邱某某、邱某生抓获,并当场扣押涉案物品一批及假冒LV各式皮手袋92个、LV鞋5对、LV各式皮箱15个、LV各式皮带27条、LV各式钱包52只、GUCCI各式手袋33个、GUCCI鞋4对、GUCCI钱包17只、GUCCI各式皮带13条,共计商品258件。经鉴定,共计价值220096元。
某某市某某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邱某某、邱某生无视国家法律,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巨大,其行为均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六十四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邱某某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被告人邱某生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十五万元;扣押的作案工具、赃款、赃物(略)均予以没收或销毁。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邱某某以下述理由提出上诉,并提请法院对其从轻处罚:(1)其能坦白交代全部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且是初犯,主观恶性较小;(2)其在进行违法活动的同时也在进行其他合法经营活动,被查扣的账户中的存款并非全部是犯罪所得,不应全部没收。其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是:某某技术有限公司、某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属于单位犯罪,依法应减轻对上诉人邱某某的处罚,并对其适用缓刑。
被告人邱某生上诉提出:(1)其在特亿公司仅有法定代表人之名,并不享有法定代表人的权益,其应被认定为从犯;(2)其是在邱某某从事一段时间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后才应邱某某之邀来广州的,不应以全部销售数额来认定其销售的数量。
某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上诉人邱某某、邱某生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上诉人及其辩护人所提的上诉理由经查均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项之规定,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主要问题
1.“售假公司”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2.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想象竞合犯?
三、裁判理由
在本案审理过程中,争议的焦点集中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本案能否认定为单位犯罪;二是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与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想象竞合犯:这两个问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案件中均较为普遍,有必要分别予以探讨。
(一)专门的“售假公司”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单位行为是否构成单位犯罪,必须以刑法明文规定为前提。只有法律规定单位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才可能构成单位犯罪,同时,也只有合法成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以单位意志决定而实施犯罪,而刑法未明文规定单位可成为此类犯罪主体的情形,如单位实施贷款诈骗罪、盗窃罪等,这类犯罪自然不能以单位犯罪论处。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暴力犯罪、传统的自然犯罪、货币犯罪、部分金融诈骗罪均不存在单位犯罪一说:刑法第二百二十条明文规定了单位犯第二百一十三条至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之罪的处罚措施,因此,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均可由单位构成。
然而,对于公司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区别对待,并非绝对认定为或不认定为单位犯罪。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保护人民的财产权,避免股东利用公司作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幌子,拿公司作“挡箭牌”,以下几种情形通常不被认定为单位犯罪:(1)无法人资格的独资、合伙企业犯罪的;(2)个人以实施犯罪活动为主要目的而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3)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4)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个人私分的。对于此类犯罪一般不实行“双罚制”,而是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单位有正规的主营业务,但是在部分业务往来中没有按正常途径操作,或者是偶尔实施了不法行为,对于此类公司行为可以按单位犯罪来认定。但对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目的而设立单位或者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即使是偶尔经营部分正当业务的,一般也不认定为单位犯罪。
具体到本案,被告人邱某某、邱某生以某某技术有限公司、某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名义招聘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销售业务员、在互联网上设立LV、GUCCI商品销售网站、通过互联网向外国客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LV、GUCCI商品,这此行为均是以公司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是典型的公司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行为,此类公司被俗称为“售假公司”。即使公司是合法成立,以公司的名义对外营业,且实施了部
分合法的经营活动,也由于公司是以实施犯罪活动为主要业务,不能以单位犯罪论处。
(二)本案不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与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想象竞合犯
在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中,行为人可能通过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制售伪劣产品,也可能通过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来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这种情形完全符合想象竞合犯的特征。如果行为人通过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方式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行为人虽然只实施了一个行为,但同时触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和销售伪劣产品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同时构成侵犯知识产权、非法经营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这一规定为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的处罚原则提供了法律依据。
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售假公司”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我们认为,本案不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与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想象竞合关系,因为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行为方式包括四种:一是掺杂、掺假,即在所销售的产品中掺人杂质或者异物,降低或失去该产品应有的性能;二是以假充真,即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性能的产品;三是以次充好,即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新产品;四是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总之,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均是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通过假冒的行为方式欺骗消费者,主观上具有欺骗的故意。因此,如果主观上不具有欺骗的故意。客观上未通过假冒的行为方式销售产品,则不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本案被告人邱某某、邱某生通过互联网销售假冒的名牌产品,其主观上不具有欺骗的故意,客观上没有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而是“以假卖假”。消费者知道被告人销售的产品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产品,是“知假买假”。故被告人的行为不符合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行为特征,不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从而不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与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想象竞合犯。
(撰稿:广东省某某市中级人民法院 杨毅 审编: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 苗有水)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