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3-10-09 06:25:35 浏览:61
2013年以来,全国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依法纠正65起重大刑事冤错案件,改判129名原审被告人无罪。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2013—2022)》白皮书,披露了这组数据。
澎湃新闻注意到,前述白皮书从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法院组织体系改革、诉讼制度改革、人权司法保障等10个方面,全景式呈现了2013年至今十年来的成效。
2013年,最高法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要求对于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不得降格或者变通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
白皮书透露,2014年以来,各级法院共依法宣告8508名被告人无罪,依法保障无罪者不受追究。2013年以来,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依法纠正65起重大刑事冤错案件,改判129名原审被告人无罪,其中包括浙江张氏叔侄强奸案,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案,海南陈满故意杀人、放火案等重大案件。
2016年12月2日,最高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白皮书称,这起历时22年的案件得以纠正,彰显了中国法院对人权司法保障的重视和对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的实践。
除预防和纠正错案外,修改完善法院法庭规则、完善保障律师依法履职制度、完善国家赔偿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规范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规范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等亦是保障司法人权的做法。
修改完善法庭规则方面,2015年2月,最高法院、公安部规定,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开庭时不再穿着看守所的识别服出庭受审,正在服刑的罪犯不再穿着监狱的囚服出庭受审。法院提解在押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的,看守所应当将穿着正装或便装的在押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移交法院。2016年4月13日,最高法院印发修订后的《人民法院法庭规则》,进一步明确法庭行为规范、维护法庭秩序,强化人权司法保障。白皮书称,这些举措促进法庭更加开放、便民、文明、安全,让法庭成为群众感知公平正义的场所。
保障律师履职方面,2015年12月,最高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切实保障律师诉讼权利的规定》,依法保障律师知情权、阅卷权、出庭权、辩论辩护权、申请调取证据权、申请排除非法证据权、代理申诉权等执业权利。法院还建立死刑复核案件听取律师意见制度,保障律师查询立案信息、查阅案卷材料等权利,律师可直接向最高法院法官当面陈述辩护意见。2021年12月,最高法院会同司法部印发《关于为死刑复核案件被告人依法提供法律援助的规定(试行)》,完善死刑复核案件法律援助制度,依法保障死刑案件被告人获得辩护的权利。白皮书称,刑事案件辩护率逐年提升。山西省刑事一审案件辩护率从2019年的70.02%,上升到2021年的87.18%,较2017年以前提升了两倍以上。
国家赔偿制度亦得到完善。最高法院先后制定多个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刑事赔偿疑难问题的法律适用,规范精神损害赔偿裁量标准,就进一步加强刑事冤错案件国家赔偿工作提出意见,充分发挥国家赔偿的权利救济功能。呼格吉勒图案、张氏叔侄案、聂树斌案、刘忠林案、张玉环案等刑事冤错案件的受害人或其近亲属依法及时获得赔偿。司法救助方面,2016年9月18日,最高法院设立司法救助委员会,地方各级法院也相继成立司法救助委员会。白皮书透露,2021年,全国各级法院共计司法救助4万人,发放救助金9.2亿元。
法院还规范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2014年10月,最高法院印发《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规范没收财产、追缴、变价措施、执行异议等刑事涉案财物执行程序。2015年以来,最高法院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推动建立跨部门的地方涉案财物集中管理信息平台,完善涉案财物先行处置程序、审前返还程序,明确利害关系人诉讼权利,完善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机制。2021年3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设置专章规范涉案财物的处理。浙江省诸暨市成立全国首家跨部门的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建立涉案财物管理统一信息平台,政法各部门各自管理的涉案财物信息统一进入平台,实现涉案财物电子化移送,方便了办案进程,规范了涉案财物处理程序。
与此同时,实践中,违规违法办理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现象也引发争议。白皮书称,2014年4月,最高法院印发《关于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建立减刑假释案件公开审理制度和典型案例定期公布制度。2015年开通全国法院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信息网,向社会公众公开减刑、假释案件全流程信息,让减刑、假释司法活动全程在阳光下运行。2016年11月,最高法院发布《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减刑、假释的性质、适用要求,统一全国减刑、假释案件裁判标准,促进减刑、假释案件办理的公平公正。2017年11月,最高法院开通全国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平台,实现人民法院与检察机关、刑罚执行机关以及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案件信息互通、网上协同办案,确保减刑、假释案件审理全程留痕、全程监督。
白皮书称,最高人民法院于2021年部署全国法院全面排查1990年以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1334.5万件,对有问题或瑕疵的5.9万件督促逐一整改。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