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快速咨询
全国专业无罪辩护刑事律师服务平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刑事法规 >刑法司法解释>全文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申诉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发布时间:2020-11-13 00:55:31 浏览:193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申诉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2年1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七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向人民检察院申诉的,由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受理,并依法办理。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直接向上级人民检察院申诉的,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交由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受理;案情重大、疑难、复杂的,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直接受理。

 

第二条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申诉,经人民检察院复查决定不予抗诉后继续提出申诉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

 

第三条 对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经两级人民检察院办理且省级人民检察院已经复查的,如果没有新的事实和理由,人民检察院不再立案复查。但原审被告人可能被宣告无罪的除外。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复查后,认为需要提出抗诉的,报请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复查后,认为需要提出抗诉的,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应当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抗诉。

 

上级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对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的申诉案件审查后,认为需要提出抗诉的,报请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六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不服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不服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经复查决定抗诉的,应当制作《刑事抗诉书》,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时,由同级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部门派员出庭支持抗诉。

 

第七条 对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复查终结后,应当制作《刑事申诉复查通知书》,并在十日内送达申诉人。

 

(六)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规定

 

(2011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公开审查是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的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根据办案工作需要,采取公开听证以及其他公开形式,依法公正处理案件的活动。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公开审查刑事申诉案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依法、公开、公正;

 

(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三)维护国家法制权威;

 

(四)方便申诉人及其他参加人。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公开审查刑事申诉案件包括公开听证、公开示证、公开论证和公开答复等形式。

 

同一案件可以采用一种公开形式,也可以多种公开形式并用。

 

第五条 对于案件事实、适用法律存在较大争议,或者有较大社会影响等刑事申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适用公开审查程序,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案件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二)申诉人不愿意进行公开审查的;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

 

(四)具有其他不适合进行公开审查情形的。

 

第六条 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应当公开进行,但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章 公开审查的参加人员及责任

 

第七条 公开审查活动由承办案件的人民检察院组织并指定主持人。

 

第八条 人民检察院进行公开审查活动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邀请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专家咨询委员、人民调解员或者申诉人所在单位、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等其他社会人士参加。

 

接受人民检察院邀请参加公开审查活动的人员称为受邀人员,参加听证会的受邀人员称为听证员。

 

第九条 参加公开审查活动的人员包括:案件承办人、书记员、受邀人员、申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原案其他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

 

经人民检察院许可的其他人员,也可以参加公开审查活动。

 

第十条 原案承办人或者原复查案件承办人负责阐明原处理决定或者原复查决定认定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

 

复查案件承办人负责阐明复查认定的事实和证据,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书记员负责记录公开审查的全部活动。

 

根据案件需要可以录音录像。

 

第十一条 申诉人、原案其他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认为受邀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有权申请回避。申请回避的应当说明理由。

 

受邀人员的回避由分管检察长决定。

 

第十二条 申诉人、原案其他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可以对原处理决定提出质疑或者维持的意见,可以陈述事实、理由和依据;经主持人许可,可以向案件承办人提问。

 

第十三条 受邀人员可以向参加公开审查活动的相关人员提问,对案件事实、证据、适用法律及处理发表意见。受邀人员参加公开审查活动应当客观公正。

 

第三章 公开审查的准备

 

第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征得申诉人同意,可以主动提起公开审查,也可以根据申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申请,决定进行公开审查。

 

第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拟进行公开审查的,复查案件承办人应当填写《提请公开审查审批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分管检察长批准。

 

第十六条 公开审查活动应当在人民检察院进行。为了方便申诉人及其他参加人,也可以在人民检察院指定的场所进行。

 

第十七条 进行公开审查活动前,应当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一)确定参加公开审查活动的受邀人员,将公开审查举行的时间、地点以及案件基本情况,在活动举行七日之前告知受邀人员,并为其熟悉案情提供便利。

 

(二)将公开审查举行的时间、地点和受邀人员在活动举行七日之前通知申诉人及其他参加人。

 

对未委托代理人的申诉人,告知其可以委托代理人。

 

(三)通知原案承办人或者原复查案件承办人,并为其重新熟悉案情提供便利。

 

(四)制定公开审查方案。

 

第四章 公开审查的程序

 

第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下列刑事申诉案件可以召开听证会,对涉案事实和证据进行公开陈述、示证和辩论,充分听取听证员的意见,依法公正处理案件:

 

(一)案情重大复杂疑难的;

 

(二)采用其他公开审查形式难以解决的;

 

(三)其他有必要召开听证会的。

 

第十九条 听证会应当在刑事申诉案件立案后、复查决定作出前举行。

 

第二十条 听证会应当邀请听证员,参加听证会的听证员为三人以上的单数。

 

第二十一条 听证会应当按照下列程序举行:

 

(一)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宣布听证员和其他参加人员名单、申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听证会纪律。

 

(二)主持人介绍案件基本情况以及听证会的议题。

 

(三)申诉人、原案其他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陈述事实、理由和依据。

 

(四)原案承办人、原复查案件承办人阐述原处理决定、原复查决定认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并出示相关证据。复查案件承办人出示补充调查获取的相关证据。

 

(五)申诉人、原案其他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与案件承办人经主持人许可,可以相互发问或者作补充发言。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进行辩论。

 

(六)听证员可以向案件承办人、申诉人、原案其他当事人提问,就案件的事实和证据发表意见。

 

(七)主持人宣布休会,听证员对案件进行评议。

 

听证员根据听证的事实、证据,发表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并进行表决,形成听证评议意见。听证评议意见应当是听证员多数人的意见。

 

(八)由听证员代表宣布听证评议意见。

 

(九)申诉人、原案其他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最后陈述意见。

 

(十)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结束。

 

第二十二条 听证记录经参加听证会的人员审阅后分别签名或者盖章。听证记录应当附卷。

 

第二十三条 复查案件承办人应当根据已经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证据,结合听证评议意见,依法提出对案件的处理意见。经部门集体讨论,负责人审核后,报分管检察长决定。案件的处理意见与听证评议意见不一致时,应当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

 

第二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采取除公开听证以外的公开示证、公开论证和公开答复等形式公开审查刑事申诉案件的,可以参照公开听证的程序进行。

 

采取其他形式公开审查刑事申诉案件的,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简化程序,注重实效。

 

第二十五条 申诉人对案件事实和证据存在重大误解的刑事申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公开示证,通过展示相关证据,消除申诉人的疑虑。

 

第二十六条 适用法律有争议的疑难刑事申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公开论证,解决相关争议,以正确适用法律。

 

第二十七条 刑事申诉案件作出决定后,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公开答复,做好解释、说明和教育工作,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二十八条 公开审查刑事申诉案件应当在规定的办案期限内进行。

 

第二十九条 在公开审查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出现致使公开审查无法进行的情形的,可以中止公开审查。

 

中止公开审查的原因消失后,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公开审查活动。

 

第三十条 根据《人民检察院办理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规则》举行过公开审查的,同一案件复查申诉时可以不再举行公开听证。

 

第三十一条 根据《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举行过信访听证的,同一案件复查申诉时可以不再举行公开听证。

 

(一)申诉人,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中提出申诉的人。

 

(二)原案其他当事人,是指原案中除申诉人以外的其他当事人。

 

(三)案件承办人包括原案承办人、原复查案件承办人和复查案件承办人。原案承办人,是指作出诉讼终结决定的案件承办人;原复查案件承办人,是指作出原复查决定的案件承办人;复查案件承办人,是指正在复查的案件承办人。

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MORE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不服本院生效裁判案件的若干规定MORE >  

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MORE >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调整服刑人员刑事申诉案件管辖的通知MORE >  

刑事申诉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服刑人员刑事申诉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MORE >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申诉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MORE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司法部关于逐步实行律师代理申诉制度的意见

分类: 刑事法规 刑法司法解释

热门文章
律师推荐
  • 优秀刑辩律师

    杨树英 律师

    金融犯罪,刑事上诉,附带民事

    15632514568

  • 优秀刑辩律师

    黄书海 律师

    经济犯罪,金融犯罪,附带民事

    17710921395

  • 优秀刑辩律师

    张淑锋 律师

    经济犯罪,知识产权犯罪,附带民事

    15810764225

  • 优秀刑辩律师

    赵明赫 律师

    附带民事,取保候审,经济犯罪

    18611909496

  • 优秀刑辩律师

    陈亮 律师

    经济犯罪,金融犯罪,企业家犯罪

    13659813752

Copyright 2020 无罪辩护 京ICP备16052496号-1
 
wuzu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