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5-10-25 11:43:53 浏览:23
“我只是多签了个字,怎么就犯罪了?”“没拿一分钱,顶多算工作失误吧?”在司法实践中,类似的辩解常出现在渎职案件的审理现场。
相较于贪污受贿的“明码标价”,渎职罪更像一种“隐形腐败”——行为人可能未中饱私囊,却因权力滥用或职责懈怠,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这种“不揣腰包的犯罪”如何界定?其认定标准背后藏着怎样的法治逻辑?让我们透过真实案例揭开谜底。
渎职罪并非简单的“工作失误”,而是《刑法》明确规定的严肃犯罪。根据《刑法》分则第九章,这类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人员等特殊主体,在履行职务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徇私舞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其认定需牢牢把握三个核心要件,缺一不可。
(一)犯罪主体的“特殊性”:握权者的专属约束
与普通刑事犯罪不同,渎职罪的主体多为“握权者”,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涵盖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大连星海湾集团原董事长刘达案中,作为市属国企主要负责人,其在项目合作、房产销售中的职权行使行为,就因具备“从事公务”的属性,符合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的主体要求。
(二)主客观的匹配性:故意擅权与过失失责均需担责
主观心态与客观行为的匹配性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关键。司法实践中,渎职罪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故意为之的滥用职权,表现为超越权限、违反程序随心所欲行使权力;另一类是过失导致的玩忽职守,体现为严重不负责任、怠于履行职责。
金融监管干部甲的案件极具代表性:他接受请托干预银行检查,明知违规仍故意为之,构成滥用职权罪;而在处理举报件时草率了结,因疏忽大意未履行监管责任,则构成玩忽职守罪。这两种行为虽主观心态不同,但都因突破职责底线被追究刑责。
(三)“重大损失”的必要性
“重大损失”的实际发生是入罪的必备条件。渎职行为必须造成量化的财产损失或严重的社会危害,才能构成犯罪。刘达在项目合作中不正确行使职权,造成数亿元经济损失;在房产销售中越权定价,导致上千万元国有资产流失,这些具体的损失数额成为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
而金融监管干部甲的失职,不仅导致银行挤兑事件发生,更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这种“非财产性重大损失”同样符合入罪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不少涉案人员对渎职罪的认定存在认知偏差,这些误区往往成为其滑向犯罪的“加速器”。透过典型案例,我们能更清晰地看清法律的边界。
误区一:“没拿钱就不算犯罪”
这是渎职案件中最常见的辩解,但法律从未将“非法获利”作为渎职罪的构成要件。刘达在滥用职权造成数亿元损失的过程中,并未直接收受相关方财物,但法院仍以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判处其五年六个月有期徒刑。
金融监管干部甲干预银行检查时,也无证据显示其收受好处,但其徇私情的滥用职权行为仍被依法追责。法律惩处的核心是权力的失控与滥用,而非是否存在“直接获利”。
误区二:“集体决策就能免责”
有些干部认为“法不责众”,以“集体研究”为挡箭牌规避责任。但司法实践中,若能查明个人在集体决策中起主导、授意作用,仍需承担主要责任。刘达在房产销售中“超越职权擅自决定”低价售房,即便通过内部流程办理,但其个人主导的越权行为仍是定罪的关键。
这意味着,集体决策不能成为失职渎职的“避风港”,“拍板者”必须为自己的权力行为负责。
误区三:“工作失误与犯罪界限模糊”
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存在“严重不负责任”的主观状态和“违反法定职责”的客观行为。正常工作中的判断偏差、操作失误,若未违反基本职责要求,可按纪律处分或行政问责处理;但如金融监管干部甲那样,对举报反映的重大风险视而不见,在办理期限未满时草率了结,这种“该发现的问题未发现,该尽到的职责未尽到”的行为,已远超“失误”范畴,构成玩忽职守罪。
有人疑惑,既然未中饱私囊,为何对渎职罪处罚如此严厉?从本质上看,渎职罪的危害丝毫不亚于贪污受贿——贪污受贿侵害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而渎职罪摧毁的是权力运行的公信力,动摇的是社会治理的根基。
金融领域的案例最能说明问题。金融监管干部的失职,导致犯罪集团长期操控银行,最终引发挤兑事件,不仅让国家财产遭受巨额损失,更破坏了金融秩序和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任。这种“系统性危害”往往比个体贪污的影响更为深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既要管住乱用滥用权力的渎职行为,又要管住不用弃用权力的失职行为”,这正是因为渎职行为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
对渎职罪的严格认定,更是对权力运行的精准规制。从刘达案中对国企负责人职权边界的厘清,到金融领域对监管职责的明确,司法实践通过个案裁判不断重申:权力必须在法定轨道上运行,任何超越权限、懈怠履职的行为都将付出法律代价。
这种规制既让公职人员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也为公众监督权力提供了清晰的法治标准。
渎职罪的认定,本质上是对“权力与责任”关系的法律诠释——手握权力者,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放弃责任者,终将受到法律的惩戒。
那些看似“无心之失”的懈怠,那些自以为“无伤大雅”的擅权,实则都是对公共信托的背叛。
从金融监管到国企运营,从项目审批到民生服务,每一个权力岗位都是一道守护公共利益的防线。渎职罪的法治重器,既是对失职者的惩戒,更是对所有公职人员的警示:权力从来不是个人私器,而是沉甸甸的责任。
唯有心存敬畏、恪尽职守,才能守住权力的底线,护住人民的福祉。这,正是渎职罪认定背后最深刻的法治深意。
分类:渎职罪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