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0-11-13 01:32:15 浏览:222
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抢走财物后哄骗被害人不追赶的行为如何定性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何某某,男,40岁,原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县华侨农场职工。因涉嫌犯抢夺罪,于1999年11月12日被逮捕。
广西壮族自治区某某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何某某犯诈骗罪,向某某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某某市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
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抢走财物后哄骗被害人不追赶的行为如何定性,1999年10月16日下午,被告人何某某遇到陈某(在逃),闲聊中陈某提出去搞一辆摩托车,何某某表示同意。后陈某去寻找目标,何某某在某某市东兴镇北仑大道建安加油站处等候。当晚8时许,陈某雇请宋某驾驶两轮摩托车到加油站载上何某某一同到东兴镇东郊村罗浮附近,以等人为由让宋某停车等候。陈某趁宋某下车未拨出钥匙之际,将摩托车开走,宋某欲追赶,何某某则以陈某用其车去找人会回来还车等理由稳住宋某。后何某某又以去找陈某为由,叫宋某在原地等候,自己趁机逃跑。经鉴定,该摩托车价值人民币4905元。
某某市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何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于2000年1月25日判决如下:
被告人何某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
宣判后,何某某没有上诉,检察机关未抗诉,判决发生法律效力。
二、主要问题
抢走财物后哄骗被害人不追赶的行为如何定性?
在本案处理过程中,对被告人何某某的行为如何定性产生了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何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伙同他人用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诈骗罪。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虽然何某某与其同伙在非法占有摩托车前隐瞒真相,在占有摩托车后又虚构事实,对被害人进行欺骗使之产生错觉,在摩托车被开走后不再追赶,但从何某某及其同伙占有宋某摩托车的方式来看,并非是宋某上当受骗后“自愿”将摩托车交给陈某,在此真正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公然抢夺。正是通过公然抢夺,何某某与其同伙才完成了对宋某摩托车的非法占有。当陈某通过公然抢夺方式将宋某的摩托车抢走后,陈某与何某某的抢夺行为已经完成,抢夺罪已经成立。至于何某某在陈某夺车已完成之后虚构事实,对被害人虽然有欺骗性质,但不同于诈骗罪中行为人为了获取财物而实施的欺骗行为,其仅是为了拖延时间以便陈某逃离现场,而不再是骗取财物。被告人何某某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符合抢夺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抢夺罪。
三、裁判理由
无论是诈骗罪还是抢夺罪,作为侵犯财产的犯罪,其目的均为非法获取、占有公私财物。但从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来看,诈骗罪是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财物;而抢夺罪则表现为乘人不备公然夺取他人财物。两罪的区别是明显的,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发生混淆。但在本案中,被告人何某某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手段具有复合性:一方面何某某与其同伙通过乘人不备骑走摩托车的方式将宋某的摩托车非法占有;另一方面何某某与其同伙在非法获取财物前隐瞒真相,在占有宋某的摩托车后又虚构事实,在犯罪过程中采用了欺骗手段。正是这种犯罪手段的复合性,导致了对本案定性问题的不同认识。
诚然,陈某与何某某正是通过公然抢夺实现了对摩托车的非法占有,此时,两作案人的抢夺行为已经完成。如果在陈某骑走摩托车后,何某某也径行逃跑,两人的行为毫无疑问应以抢夺罪定罪处罚。但往本案中,何某某并没有在陈某完成抢夺行为后立即逃跑,而是留下来使用虚构“陈某用其车去找人,还会回来还车”这一事实稳住被害人宋某,宋某信以为真,也就不追赶,更没有报警。因此,虽然陈某与何某某占有被害人的摩托车时不是被害人自愿交出,似不符合诈骗罪中被害人因受骗上当“自愿地”交出财物这一典型特征,但是被害人宋某没有呼喊、追赶和报警,不是因为其不能或者不敢呼喊、追赶和报警,而是由于何某某虚构事实,并且仍与宋某待在一起,没有逃跑,宋某完全有理由相信何某某所言的真实性。因此,实际上默认了陈某对摩托车的占有。也就是说,被害人宋某丧失摩托车,实际上是因其受骗上当而“自愿”交出,是诈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从陈某与何某某主观故意的内容来看,虽然在陈某提起犯意,去搞一辆摩托车时,主观故意的内容不明确,可能是偷、骗、抢等,但从陈某与何某某为实现其非法占有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来看,先是隐瞒真相,没有真实的租车目的,却以租车为名,骗取被害人宋某的信任,租乘宋某的摩托车;再虚构事实,以等人为由让宋某停车等候,为非法占有他人的摩托车创造了条件;然后虚构“陈某用其车去找人会回来还车”,使被害人宋某不呼喊,不追赶,也没有报警,以实现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最后又虚构“去找陈某”这一事实,逃离作案现场。这些事实充分反映了陈某与何某某诈骗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
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抢走财物后哄骗被害人不追赶的行为如何定性,综合全案情况,陈某与何某某在主观上具有诈骗财物的故意,在客观上实施隐瞒真相和虚构事实的手段非法占有了他人的财物,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诈骗罪构成要件,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而不应仅根据陈某与何某某实施犯罪行为的手段之一即认为其行为构成抢夺罪。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