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0-11-13 01:30:41 浏览:282
亲属送首型自首认定的9条裁判规则
裁判要旨1:犯罪后由亲属送司法机关归案并在一审宣判前如实供述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6期》第41号,张某某故意杀人案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被告人张某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应予严惩。但鉴于被告人张某某犯罪后投案自首,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
裁判要旨2:犯罪后在逃跑过程中与亲友联系,亲友劝其自首,行为人未明确表示,亲友也未将其送去投案的,不成立自首。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30期》第225号,杨某等故意伤害案
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任某某打电话给其亲属,在其亲友劝其自首时,任某某仅表示回来再说,虽没有拒绝,但回来再说并不能代表其有明确投案意思,至多只能证明其将来有自动投案的可能。但自动投案不是以不能确定的可能性为条件,且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任某某可以选择到附近的公安机关自首,或者利用通讯手段先行投案。实际情况也证明,公安机关在抓获任某某时,任正与其他各被告人在一起,并无回来的意思,即使按照上述规定,由于任某某的亲属并未将其送去投案,任某某的行为也不能视为自动投案,不能认定为自首。
裁判要旨3:犯罪嫌疑人的亲属报案后,由于客观原因没能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但予以看守并带领公安人员将其抓获的,视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30期》第241号,张某某故意杀人案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张某某作案后其亲属一面及时报案,一面看守着睡熟的张防其外逃;当公安人员赶到后,其亲属又带公安人员到张睡觉处将其抓获,张归案后亦如实地供述了犯罪事实。故依法可视为自首,可从轻处罚。
裁判要旨4:亲友带领公安人员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此情况与亲友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并无实质区别,犯罪嫌疑人归案后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应视为自首。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47期》第369号 ,孙某某故意杀人案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孙某某之父带领公安人员将孙某某抓获归案的事实清楚,该情况与亲友陪同送去投案并无实质区别,孙某某归案后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具备自首的条件,应视为自首,原审认定自首并从轻处罚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释关于自首问题的精神。
裁判要旨5:从接到线索,到核实线索,确定侦查方向,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系通过侦查机关自身侦查工作的开展而自然取得的结果,并不属于被告人自动投案,虽然其亲属提供线索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侦破的难度,但并没有达到自动投案所实现的大幅节约司法资源的程度。这种情况下,对犯罪嫌疑人亲属提供线索,由侦查机关将犯罪嫌疑人抓获的情况,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59期》第464号,田某某集资诈骗案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鉴于田某某的亲属有提供重要线索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田某某的行为,且田某某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等具体情节,对田某某可酌予从轻处罚。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的抗诉意见正确,本院予以采纳。一审法院根据田某某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及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所作的判决,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审判程序合法;唯对田某某的亲属提供重要线索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抓捕田某某的行为,认定田某某具有自首的情节不当,适用法律有误,在维持原审量刑的同时,对自首的不当认定依法予以纠正。
裁判要旨6:被告人家属虽报案,但并未送被告人归案,在警方到达现场后被告人未自愿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控制之下的,依法不能成立自首。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65期》第511号,张某某故意杀人案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张某某作案后发短信给保证人李某某,李某某打电话向张某某确认此事,并表示要报案,张某某回答“随便”,而后李某某与张某某妻子兰某某联系,并在兰授意下报警,兰到达现场,发现确实出事后,亦让同事报警,虽然对他人报警并未反对,且在犯罪现场滞留并未逃离,但是,张某某在公安人员到达后,却手持匕首顶住胸部,不让公安人员靠近,表明其拒绝将自己置于公安人员 控制之下,故不能认定自首情节。从亲友报案的角度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张某某的妻子兰某某虽报案,但并未送张某某归案,张某某在公安人员到达后,拒绝接受公安机关的控制,不符合司法解释关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这一要件的规定,因此 不能认定自首。
裁判要旨7:如果亲友并不明知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亲友主动与司法机关联系的目的并不是让犯罪嫌疑人接受司法机关的处理,而是为了撇清犯罪嫌疑,则不应认定为自动投案;犯罪嫌疑人不具有将自己主动置于司法机关控制下接受审查处理的投案目的,即不具有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不属于自动投案,且到案初期拒不供认犯罪事实,不能认定为自首。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80期》第699号,吕某某故意杀人、强奸、放火案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认为,被告人吕某某在公安机关排查期间,因恐罪行败露而向亲属承认其和被害人发生过性关系,但否认系强奸被害人,亦不承认实施了杀人、放火行为,且编造听见被害人家院内有动静这一虚假情节。吕某某经亲属劝说后,同意亲属联系公安人员,其目的并非要将自己主动交由司法机关处理,而是心存侥幸,试图通过虚构被害人曾自愿与其发生过性关系且当晚其再次与被害人发生性关系并非强奸来“合理”解释被害人体内为何留有其精斑,以掩盖犯罪事实,撇清自己的涉案嫌疑。吕某某于当日20时许被带到公安机关,在口头讯问中仍否认实施犯罪行为,直至次日6时许才被迫供认犯罪。这表明,吕某某不具有将自己主动置于司法机关控制下接受审查处理的投案目的,即不具有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不属于自动投案,且到案初期拒不供认犯罪事实,故不能认定为自首。
裁判要旨8:亲属向公安机关报警并协助公安机关将犯罪分子抓获,犯罪分子到案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的,应认定为自首。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80期》第700号,袁某某故意杀人案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袁某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犯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依法应予惩处。鉴于被告人袁某某在案发后打电话联系亲属,告知其将路某杀害并欲自杀,亲属在得知该情况后边报警边赶往案发现场,因袁某某亲属的报警行为,使公安机关赶到现场后将自杀的袁某某送往医院并予以控制,袁某某虽未亲自投案,但袁某某的被抓获与其亲属的代替投案行为之间有紧密联系,故可视为袁某某自动投案;袁某某投案后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应认定为自首,依法可对其从轻处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袁某某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裁判要旨9::犯罪嫌疑人的亲属协助公安机关将其抓获,归案后如实交代基本犯罪事实的,应认定为自首。
来源:《人民司法·案例》2007年第20期,王某某抢劫案,一审(2006)港刑初字第0029号
南通市港闸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王某某等行为均构成抢劫罪。被告人王某某的丈夫张某某主动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王某某,使之置于司法机关的有效控制之下,归案后被告人王某某如实交代基本犯罪事实,该态度表明归案并不违背其意志,对其视为自动投案符合自首的立法本意。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