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4-03-24 06:25:35 浏览:116
很多楼宇墙面都张贴着“禁止高空抛物”的标语,醒目地告知途经者“危险”就在头顶:有时是一袋生活垃圾,有时是一块装修木板,有时甚至是一把菜刀。如今,高空抛物入刑已有两年之久,但人们被高空坠物砸中或引起恐慌的事例仍偶有发生。
那么,高空抛物未造成损害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造成严重损害后果,是否都按照高空抛物罪处罚?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高空抛物,能否被判处刑罚?近日,新京报记者邀请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通过三起典型案例,探讨高空抛物罪司法认定相关问题。
新京报记者 薄其雨
通讯员 昌平法院法官助理 周洁
案例 1
未造成损害但情节严重需承担刑事责任
居住在某小区7层的居民陈某为图方便,从窗户向楼下扔木地板废料。法院经审理认为,陈某从建筑物高处抛掷物品,给小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潜在威胁,情节严重,构成高空抛物罪。最终,陈某被判处刑罚。
虽然陈某的高空抛掷行为未造成实际的人员伤亡,但将重量较大的木地板从7楼抛落,极易造成损害后果,其行为严重威胁了他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由此可知,高空抛物罪的认定并不要求造成了实际损害后果,只要高空抛物行为对他人人身、财产权益甚至公共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行为人就可能受到刑事处罚。
至于情节是否严重,可以根据行为人所抛掷物品的数量、重量、危险程度、高度,物品坠落场所的人员、财物的现状以及行为的次数和所造成的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抛物时间正好处于出行高峰,抛掷的是剪刀、菜刀等危险物品。
法院表示,在高空抛物行为没有造成重伤、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社会公众对社会正常秩序的信任感和满意感受到损害,因此已达到情节严重程度的,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案例 2
造成严重损害后果可以其他罪名论处
尽管高空抛物罪有其法定最高刑,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空抛物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害等严重后果时,仅处以“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于造成严重损害后果、适用高空抛物罪难以罚当其罪的,可以其他刑罚更高的罪名论处。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一起案例中,李某某受老乡毛某某邀请,到其租住的房屋喝酒,该房屋客厅阳台外是某学校操场。李某某因心情不好,将1个空啤酒瓶丢到楼下,啤酒瓶掉到学校操场地上被砸碎,反弹至在操场锻炼的一名学生的后背。几分钟后,李某某又将1个玻璃杯扔向学校操场,砸中13岁叶某某头部,致其头部严重受伤。
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某无视国家法律,采取高空抛物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致一人重伤二级,其行为侵犯社会公共安全,故判决李某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根据刑法规定,实施高空抛物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因此,高空抛物行为情节严重且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如高空抛掷汽油桶、煤气罐甚至爆炸装置,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为伤害、杀害特定人员实施高空抛物行为的,应当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过失导致物品从高空坠落,致人死亡或重伤的,应当以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过失致人重伤罪处罚;故意实施的高空抛物行为,没有致人伤亡的危险,导致财物毁坏,达到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标准的,应当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处罚。
法院指出,高空抛物的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并非一定会侵害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安全,亦可扰乱公共秩序,侵犯特定人的人身或财产权益,因此高空抛物行为可能构成除高空抛物罪之外的其他罪名。
案例 3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高空抛物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在昌平法院审结的另一起高空抛物案例中,被告人刘某案发时处于妄想状态,其从居住的6楼,通过窗户向下抛掷椅子、垃圾袋等物品。经鉴定,刘某案发时系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有受审能力。
法院认为,刘某从高空抛掷物品,危害公共安全,达到情节严重程度,故其行为已构成高空抛物罪。因刘某系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对其从宽处罚,最终判处刘某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刑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谓“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是指精神病人在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由于精神障碍,致使其辨认能力减弱,控制能力下降。
法院提醒,对于具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家属或监护人具有看管和医疗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所在单位、社区、精神病院、村委会以及担负社会管理职能的部门都要齐抓共管,将犯罪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新京报)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