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池“品牌战略”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1-11-29 22:32:12
浏览:126
1995年下半年酿酒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压力加大,按当时秦池酒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有被挤出白酒业的可能性。为了找出一条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加快企业发展的捷径,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秦池酒厂确定了争当1996年中央电视台“标王”的目标。因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广告媒体,1995年的标王“孔府宴”仅8个月就实现产值4亿多元,而1994年全年才有1亿多元。从整体上看,1995年招标大会购得黄金段位广告权的22家企业无一家亏损,销售额增长最多的是“椰风”,上升5倍之多,增长最低的“中华鳖精”则上升了70%,所以夺取中央电视台“标王”已成为秦池的首选目标。1995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广告招标大会上,秦池以6千余万元的招标金额夺取“标王”,由过去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小企业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企业,“秦池”也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为了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巩固名牌地位,秦池在成名之后做了大量工作,从严把产品质量关,到对市场的缜密的调查研究,制订周密的营销计划,直至重点市场的突破和相应的广告活动的持续投入,每一个环节秦池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首先,在对待产品的质量上,秦池对照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了质量责任制,形成了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五级(厂长、副厂长、中层干部、班组长、员工)负责”,把好“十关(原料入厂关、原料投入关、酿制工艺关、半成品入库关、勾兑成品关、成品酒包装计量关、成品入库关、产品出厂关、售后服务关、信息反馈关)”的质量,确保了秦池酒的质量。
其次,对于白酒重点市场四川,秦池也是煞费苦心。四川是白酒生产大省,名酒众多,外省白酒很难在四川站稳脚跟。但四川人口众多,酒的消耗量大,是国内的大市场。夺取标王前,秦池还未进攻过四川市场,夺取标王后秦池将目标定在了四川。恰逢当时由国内贸易部全国糖酒总会举办的“全国糖酒茶春季订货会”定在成都举行,经过严密的筹划,秦池在1996年3月10日组团开进成都展开了进攻。秦池租借了陕西、江苏、山东三省的20架动力伞、3个热气球和一架37米长的意大利飞艇,在设于四川省展览馆的会场里大作宣传,并以80万元的高价将展馆西大门包租作宣传之用。至会议正式开幕的前一天,秦池已投资400万元,而秦池的巨额投资与其回报成正比,此次订货会秦池仅签订订货合同额达6亿多元,一举攻克四川市场。 为了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保证良好的销售,秦池在全国设立了多达100个售后服务点,专门负责走访用户、消费者调查、质量跟踪等有关售后服务工作事宜,使用户反映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1996年秦池酒厂完成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3亿元,可以说在这一阶段秦池“名利双收”。
但是,从当时的产业政策上看,国家已经开始限制白酒生产,白酒行业萎缩呈必然之势,部分酒厂转产、停产也只是时间问题。按理说,1996年的“标王”效应为秦池带来了宽松的发展环境,秦池本应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及时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可秦池利用“标王”的轰动效应换取了丰厚利润后,陷入了以“标王”为法宝称雄市场的泥潭中。1997年,秦池在没有冷静分析市场的现状与前景的情况下,再次斥巨资夺取“标王”,从而严重分散企业资金,使本来可以用于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企业发展的资金被广告费用占去。而1997年的“标王”并未如秦池所期望的那样为其带来滚滚财源,却因其夺标行为与国家产业政策相悖,而遭到新闻媒体的普遍批评。实力并不雄厚的秦池以天文数字夺取“标王”,也使得许多人产生“羊毛出在羊身上”,秦池必然将广告费用摊到消费者头上的想法。1997年春,一些新闻媒体又披露了秦池大量勾兑白酒出售的事实,虽然勾兑是白酒行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生产形式,却造成了消费者对秦池的不信任,使秦池酒销量急剧下降,1996年底至1997年初生产的白酒到1998年初还有一半压在库里。秦池的经营者放过了稍纵即逝的机会,使企业陷入了困境。通过秦池所获得的阶段性成功,以及之后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宣传策略,以免自己通过巨大努力取得的市场和创立的品牌毁于一旦。
分类:
经济常识
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