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0-11-13 00:39:04 浏览:1013
治安管理处罚法全文释义,第四十七条【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在出版物、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刊载民族歧视、侮辱内容的行为及处罚】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或者在出版物、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刊载民族歧视、侮辱内容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条文释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是始终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在长期实践中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了许多处理民族事务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发展民族自治区域的经济,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安定团结的局面。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干扰和破坏民族工作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和国内的分裂势力相勾结,以民族问题为突破口,进行渗透、分裂、颠覆和破坏活动,企图使西藏、新疆从我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国内一些群众的民族感情受到伤害而引起一些矛盾。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刑法根据国内外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规定了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这一新罪名。本次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也相应增加了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此外,近年来在一些出版物、网络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文章,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有的还引发了民族矛盾,造成了严重后果。对此,刑法增设了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本次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也相应增加了刊载民族歧视、侮辱内容作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1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攻视行为的认定及处罚
(l)本行为的主体是达到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本行为侵犯的客体是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我国宪法第4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2)本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民族仇恨,是指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强烈不满和痛恨的情绪和心理,即民族间的相互敌对和仇视。民族歧视,是指对于某个民族不平等、不公正的对待,包括观念上的歧视和具体行为上的歧视。煽动就是以鼓动、劝诱或者其他方法,促使群众产生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心理。煽动的方式,主要是书写、张贴、散发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传单、标语、大小字报,印制、散发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诗刊、书画、非法刊物,发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讲演,呼喊口号,制造、散布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谣言等。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是故意,目的是煽动民族之间的仇恨和民族歧视。
(3)根据本条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l000元以下罚款。
2 .刊载民族歧视、侮辱内容作品行为的认定及处罚
(1)本行为的主体是达到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可以构成本行为的主体。本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少数民族的尊严、名誉。
(2)本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出版物、计算机网络中刊载民族歧视、侮辱内容的作品。出版物,是指书籍、杂志、图画、报刊、声像制品。出版物有通过正当渠道发行的,即取得书号公开发行或者内部发行的,也有非法印制发行的。不管出版物的出版是否正当,不影响本行为的成立。计算机信息网络,包括国际互联网、局域网等。刊载包括发表、制作、转载等。歧视,是指不平等地对待。侮辱,是指使他人人格和名誉受到损害。本行为的歧视、侮辱民族的内容,一般是指对一些民族在生产、工作、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喜好、崇尚和禁忌进行丑化、蔑视,贬低人格、损害名誉的行为;对民族的来源、历史、文化进行贬低、污蔑等。
(3)本行为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行为人的故意表现为明知出版物和网络中刊载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会伤害少数民族的尊严和名誉,而故意追求或者放任后果的发生。其行为动机是出于民族偏见、取笑、猎奇等目的。
(4)根据本条规定,在出版物、网络中刊载民族歧视、侮辱内容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本条的规定处罚。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